失败与自杀的宿命——评黑泽明的「七武士」

日本武士留给中国人最深刻的印象有二,其一是他们无一例外的将被我民族武术家击败;其二是他们常常在失败后切腹自杀。前者展现了他们的可笑,妄自尊大的人与其民族在我们看来必将遭受失败的命运;后者则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残忍,正因为残忍之于自己往往比之于他人更令普通人无法接受。 这两种印象恰好可以让我们思考日本武士阶层乃至日本民族的奇特心理素质——表象的傲慢与潜在的自卑共存,二者其实不过相差一线,他们总是企图以对自我毁灭的庄严幻想来达到保持武士道精神完整性和遮掩自卑感彰显时痛苦的失落感的双重目的。很显然,精神的不败抚慰着追……

金钱时代的犬儒主义

一般来说,我不大喜欢情节曲折复杂的作品,因为常常觉得如果没有恢宏的驾驭力,对情节偶合的重视往往会带来对思想深度的忽略。莫伯桑与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都因为这一点显得妙趣有余而深刻不足,但也许雷诺阿的电影《母狗》却是一个出色的反例。 42岁的小职员莫里斯.瑞肯在芸芸众生之中唯一引人注目的是他太过其貌不扬、才能平庸、懦弱惧内。这些特点为同事们的生活贡献了源源的笑料。他娶了一个在一战中阵亡的上校的遗孀为妻,这妇人自私而凶悍,在他面前毫不掩饰对前夫--那个她心目中“真正男人”的怀念和对本次婚姻的深恶痛绝。她总是想要把丈夫……

寻父的旅程——评阿根廷电影「旅行」

几乎每个男孩子的青春都是怀着对父亲的敬畏之情的成长之路。同时,大多数男孩子在他们的未来也终究会成为令孩子敬畏的父亲。这生生不息的循环不仅仅是生理基因的遗传,更潜藏着人类社会父系、父权、父性进化的悄然而坚定的脚步。即使有的男子拒绝成为一个父亲,他也不可能阻止父性精神在他脑海里的孕育,一个单身老人对孩子温情脉脉的注视就会说明一切。或许正是由于从男孩到父亲的生理循环构型毕竟存在着偶然的缺口,从子性到父性的心理循环构型才使得这个循环真正具有了形而上的完整。无论你是否承认,“寻父”都成为了一个男孩子走向成熟的必然历程。

……

上帝的面孔与信仰的理由——评「破浪」

我童年时代有一个聪敏而渊博的朋友。在我的印象里,他少言寡语、形容邋遢,考试总是不及格。不过,他的知识却出奇的丰富,性格也多愁善感。我上高中的时候,他已经放弃学业,决定归于上帝。是他第一次在圣诞节带我去了教堂,那是个天主教的教堂,他给我讲解墙上挂的油画,上面画的是耶稣基督两次被十字架压倒。尽管我和另外一个学友出于年少无知而不断的嘲弄他,可是那个晚上他无条件的信仰还是让我惊讶。可是后来,他做一名修士的愿望并没有实现,他的父母看来并不愿意让上帝独占对他们儿子的爱,据说他们和教会的人经过协商,骗他到一个县城去参加宗教的学习班,实际上只是把他安置到一个暖瓶厂做工。

……

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

我读完《地狱变》的那个下午,外面正是乌秋南飞的季节。我不禁羡慕这些长着羽翼的生物,可以轻而易举的逃离一份严酷。而人虽万物灵长,又颇多智巧的发明,却至今无法找到一辆通向自由的驿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