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人生的刀锋——评「刀锋」

“寻找”应该说是20世纪艺术最为普遍的主题之一,走向城堡的K在寻找,漂泊在高速公路上的克茹亚克在寻找,远赴塔西提岛的高更在寻找,望着远方的克里斯蒂娜也在寻找

威廉.萨姆赛特.毛姆是举世闻名的英国籍作家。说他是英国籍作家是因为他一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居住在法国,而且即使在英国时候,他的精神本质恐怕也存在于英吉利海峡的彼岸。一个新生的民族在曾是自己殖民地的土地上成长起来,老大的日不落帝国也渐渐走向衰落。不仅仅是独立的呼号与烽火带走了昔日的霸气,就是在文学上,也再不复狄更斯与奥斯汀的辉煌,哈代、高尔斯华绥为20世纪初的英国文学作了最后的努力,也预告了一个领袖时代的终结。此后,在戈尔丁尚未功成名就之前,大英帝国可以同朝气蓬勃的美国相抗衡的作家寥寥无几,毛姆算是最有说服力的,虽然美国人普遍认为他更像一位法国人。当然,英国的圣公会借助神的力量不失时机的把T·S·艾略特感召过来,也算是争回了一点薄面。

如果你总是希望从文学中看到历史,你将会懂得毛姆的这部《刀锋》同样是大英帝国日渐衰朽、必须重新定位自身形象的象征。一个客居他乡的游子,他的放逐并非因为被迫而是出于自觉,他的哲学并非源自本土而恰好出自故国的殖民地,这就像演员与舞台背景的分离,无可避免的流露出荒谬的讽喻意味。

1946年,导演爱德蒙.古尔丁将毛姆的这部作品搬上银幕。那一年,「失去的周末」获奥斯卡3项大奖,同时提名的还有这部「刀锋」,我觉得前者的兴趣仍然执著于道德评价,而后者则试图阐释人生的终极意义,如果不是电影界普遍认为名著改编的电影不很地道的话,后者理应更具有竞争力。

拉里是个参加过一战的年轻人,战争中他的战友为救他而牺牲了,拉里受到很大刺激。战后他不愿找工作,只埋头在图书馆里,寻找人生的意义。这一点让他的漂亮女友伊莎贝尔的舅父艾略特很不满意,艾略特是个一心想钻进上流社会的庸俗人物,但是他交际深广、很有心计。伊莎贝尔被拉里独特的忧郁气质和让她不能明白的那些奇妙思想所吸引,却又无法抵制上流社会那种纸醉金迷的诱惑,她一心希望拉里能够出人头地,融入她所需要的生活。可是拉里在心中的疑惑解决之前,不愿做出妥协。在舅舅的怂恿下,失望的伊莎贝尔和拉里解除了婚约,嫁给了头脑简单而心地忠厚的富家公子格雷。伊莎贝尔的老邻居、好朋友索菲则嫁给了自己一直爱慕的心上人鲍勃。拉里当了矿工,听一位老矿工讲起印度的神秘主义,于是起身去了印度,在那里找到了一位智者,向他学习吠陀经的奥义,并终于顿悟出人生的终极意义。与此同时,在巴黎的索菲一家遭遇车祸,丈夫和孩子都死于非命。大萧条时期跟着到来,格雷破产了,伊莎贝尔一家也来到了巴黎。作家毛姆是艾略特的朋友,因此也成为了这些事件的见证人,在巴黎,拉里、伊莎贝尔一家和毛姆相遇了,拉里从印度回来后时刻准备着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他利用自我暗示法治好了格雷的头痛。当天晚上,他们一起去喝酒,在那里遇见了已沦为娼妓的索菲。拉里准备用爱情来拯救索菲迷失的灵魂,他劝索菲戒了酒。然而,这一切引起了虽以嫁为人妇却占有欲极强的伊莎贝尔的嫉妒,她设计引诱索菲喝酒,令她重堕歧途。拉里去淫窟救索菲,遭到毒打。之后不久,索菲被人杀害,伏尸河上。奄奄一息的艾略特还在为未能收到一位贵妇人举行宴会的邀请函而感到颜面尽失,拉里不计前嫌,向贵妇人的秘书求助,满足了这个垂死的虚荣者的最后愿望。在拉里决定回美国时,伊莎贝尔极力挽留,在被拒绝之后说出了她陷害索菲的真相,拉里决定永别伊莎贝尔,到美国去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在小说中,他当了一名出租汽车司机,而电影的结尾,他正冒着大雨在码头上搬运货物。画外音是毛姆的总结:“善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现在他已经找到了。”,而小说的扉页上,则是奥义书中的一句:“刀的锋刃很难越过,所以智者说,得救之道是难的”。

我常常对于拉里这样的总是执著探索人生形而上意义的人怀有深深的敬意,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不经省察的生命不值得经历”,拉里不愿意混沌茫然的走过一生,同时他又认为艾略特、伊莎贝尔的选择不能令他满意。其实,我常常想,对于“人为什么活着”这样的问题,虽然未必有肯定的答案、但却应该是一种形而上的表达。所谓人为了金钱而活、为了享受而活等等观点且不说对错,因其表达都不过是形而下的,从方式上就不能作这个问题的答案。所以,仍可以说,伊莎贝尔和艾略特的人生实际上并不是什么选择。同样,共产主义、民主主义都是政治理想,也不能作这个问题的答案,人生的各种理想、追求、愿望都不能回答本体论的问题,许多人对人生意义的回答不能说是错误,但却是答非所问。

我不能说拉里找到的答案就是正确的,事实上,我感动于他寻找的信念和意志,也就是西绪弗斯推石上山的过程、苏格拉底思考辩驳的一生。“寻找”应该说是20世纪艺术最为普遍的主题之一,走向城堡的K在寻找,漂泊在高速公路上的克茹亚克在寻找,远赴塔西提岛的高更在寻找,望着远方的克里斯蒂娜也在寻找。然而,如今是“存在先于本质”的时代了。人为什么活着是神的问题,而怎样活得好才有关人的痛痒,这样的思想被认为是明智而高贵的,并且,没有人注意是否这样的放弃意味着人生意义的降格。先贤的思想依旧被人们谈来论去,不过多数是因为谈论先贤的思想有助于显示自己的品位与形象。不过也正因为如此,真正在探索人生终极意义的道路上的漂泊者,具有了殉教者一般的悲壮意味。

影片「刀锋」表现了美国电影固有的技巧娴熟、剪裁得当的特点,虽然是黑白片,但摄影师还是表现了很高的技巧,尽管有几出戏显然是出自摄影篷,但却颇有诗意。影片很好的体现了原作的思想内容,使我满意的还在于影片也很好的表现出了毛姆那令人感动的人道主义思想,片中的人物,完全没有概念化的倾向,就连虚荣庸俗的艾略特也有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一面。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总是报有一份难得的宽容与温情,这是一种精神,而那些极端而苛刻的挑拨读者爱恨的作者,自己也必将在火与冰的残酷中感到窒息吧。

updatedupdated2021-01-11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