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翼
发布于 2002-03-28 / 1 阅读
0
0

《十诫》E01: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Dekalog01board_2400x3392.jpg

波兰实行军管制度以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两部电影(盲打误撞和永无休止)被政府禁映。据说此后的一个阴雨天,他和一位曾因为“反革命分子”担任辩护律师而惹上一身麻烦的朋友在大街上邂逅,闲聊的结果就是这部《十诫》。尽管在中国,基氏的《红、白、兰》三部曲要有名的多,但从思想的深刻性上面讲,《十诫》要比前者更彻底、更精辟,同时,从人类生存的悲剧性角度来阐释现代社会的生存伦理并寓于深沉、忧郁的叙事风格之中的这部杰作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动人的光辉。

基耶斯洛夫斯基曾经介绍过这部杰作的历史背景,“我们生活在一个艰难的时代,在波兰任何事都是一片混乱,没有人确切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甚至没有人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活下去,或许我们应该回头去探求那些教导人们如何生活,最简单、最基本、最原始的生存原则。”也许正是这样的思考使得《十诫》不仅仅成为时代的写照,还跨越人类生存的历史曲线,给我们以启示录式的感动和领悟。为拯救受难的以色列人,摩西去西奈山寻求耶和华的帮助。“除我之外,你不可敬拜别的神明”,他的上帝这样说。尽管自古以来,有人就怀疑这种万能之神的存在,不过无论是作为一种“绝对精神”,还是希腊人所称“公平与正义”的形象化表现,这种要求绝对排他信仰的神,一定是全知全能的,至少人们的信念和愿望如此。在我们的时代,在尼采的“上帝死了”已经换得满堂喝彩的时代,这样的全能全知者究竟还是否存在?昔日分开红海,救以色列人出苦海的上帝是否还能告诉他的子民,你们的信仰舍我其谁?!

巴威尔是个成长在昔日波兰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的孩子,他的父亲是个数学家,认为计算机可以告诉我们一切,给我们一切--那是他心目中的上帝。巴威尔深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有数学天赋,他可以利用程序算出数学题,也可以通过程序随意的操控家中的各种家具设备,甚至他还可以知道远在他乡的母亲每时每刻都在做什么。他的梦想是用父亲的那台好的电脑算出家门口湖面结冰的厚度,好用圣诞节前父母送给他的冰鞋到湖上溜冰。巴威尔的姑姑爱琳娜却不这么想,她信仰西奈山上的上帝,她总是希望巴威尔去参加宗教学习班。巴威尔分别问过父亲和姑姑关于上帝的问题,父亲认为,那种东西不过是你认为存在,他就存在的。爱琳娜的答案不同,她将巴威尔抱在怀里,问他,“有什么感觉?”“感觉到你的温暖。”——“上帝就在其中。”巴威尔通过到气象局收集气象资料,终于算出即使比他重三倍的人都可以到湖面上去了,于是在圣诞节前一天,他去溜冰,冰破了,他葬身湖底。巴威尔的父亲悲痛之下,跑到教堂,他看到圣母的脸上流下了白色的眼泪。

波兰是一个历史上饱受苦难的的国家,总是在积贫瘠弱中扮演着被征服者的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其说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共和国,还不说是苏联在这片土地上建筑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主义信仰、历史悠久的天主教传统、对现代化、现代科技的迷恋,这些存在似乎都在这片土地上争夺着对人民生活的解释权。在这部名为“十诫之一:生命无常”的短片中,基耶斯洛夫斯基展现了后二者的斗争。巴威尔的死证明了科学无力承担全能全知者的角色,爱琳娜的上帝也不能解救这个在偶然中丧生的灵魂,只能在悲痛欲绝的父亲面前洒泪致祭。有一次,巴威尔在冰面上看到一只死去的狗,他回到家对父亲说,有一只狗死了,谁还有人关心猪小姐什么时候能够追上克米(巴威尔父亲出给儿子的一道数学题)?又有一次,巴威尔向姑姑展示他可以知道母亲每时每刻在干什么,爱琳娜问,你知道你母亲梦到了什么吗?电脑不知道,巴威尔也不能回答。需要全能者的个体就是无能者,他需要全能者引导他走过如履薄冰的生命。可是无论是姑姑信仰的旧神、父亲信仰的新神,都不能拯救巴威尔逃过生命的偶然,生命的偶然是生命的湖面上一条无法弥补也无法预见的裂缝。

这就是基耶斯洛夫斯基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的,这里没有激动人心的战斗、没有燃烧欲望的情色、没有打折促销班的煽情、没有名声斐然的演员、没有华丽眩目的特技--当一个孩子的偶然死亡唤起了你对命运不可预知性的思考的时候,谁又会关心这些?

人生是可计算的吗?人生是可以靠神的法力保佑的吗?在人生的冰面上,你选择理性还是感性?在影片中常常出现一个在湖面上拥火而坐的年轻人,我们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为什么要在这里,他在想什么?只看见每一次他都用夜一样深邃而忧郁的眼神注视着你,也许他要问的正是以上的问题,你能够回答吗?

我不相信你的答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