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提出 “潜意识意识化” 是精神分析治疗的本质。
简言之,病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实际上都是被重重压抑进潜意识的那些冲突的表象,由于防御的作用,病人则对这些潜意识里的冲突处于“无知”的状态。通过自由联想、释梦等技术手段,病人对这些潜意识里的冲突从无知到有知,病也就不复存在。
这里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小问题:这些潜意识里的冲突究竟是问题本身,或者干脆说“病本身”,还是“病因”?
有太多人不假区分地使用这两个说法,甚至将潜意识里的冲突作为病因的说法,似乎更为流行。这使得上述问题显得有点吹毛求疵、咬文嚼字。
我的看法是:不能以“病因”这类词汇称呼那些潜意识里的冲突,亦不能以“病因”视之。
那些被压抑进入潜意识的冲突,就是病人的病,而病人显露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则是这些潜意识里的冲突的外显症状,或者说是这些冲突能够被我们观察到的一种变形态。
这类似于被层层包裹的秘密,秘密本身就是那个被层层包裹而无法辨识的东西,并非秘密导致了一个被层层包裹的东西。
可以简写为:
潜意识冲突=病(√)
潜意识冲突→病(×)
这个区别其实并非微妙难解。经典精神分析研究最多的“神经症”,之所以被称为 “症”,而不是 “病”,意思是病人能够被观察到的部分,都是症状。而神经症的治疗,当然是治病,而不是消除症状。众所周知,神经症被弗洛伊德定义为一种找不到器质性病因的心理疾病,大概会有人就此认为既然不是器质性原因,那一定是心理上的原因,于是潜意识冲突就成了所谓“病因”。
然而,这样一来,“潜意识意识化”就仅仅成为了一种找到“病因”的诊断过程,这就使得精神分析不得不面对一种质疑:为什么找到了病因就意味着治愈?为什么病人知道自己的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他就会被治愈? 难道医生的责任仅仅是完成诊断而已?
当代治疗师(不单单反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师)有意无意会忽略这个区别,也有人就此认为“潜意识意识化”并不能完成治愈。
治疗实践中“潜意识意识化”能否完成治愈是一回事,因对潜意识病理概念的误会而想要修正“潜意识意识化”的本意则是另一回事。
我个人之所以觉得这一区别重要,正是因它可以解释:为什么精神分析会将“潜意识意识化”等同于“治愈”。
其实说来也简单,一旦将潜意识冲突视为病本身,那么这些潜意识里的冲突被意识化,也就成为了意识,这意味着它们不再是潜意识,这些潜意识不复存在,病也就不复存在。
如果拿癌症这种器质性疾病来做比喻,那么“潜意识意识化”实际上对应着手术的过程,它不仅仅是诊断出癌变而已。
不过,以上只是在说,精神分析关于通过“潜意识意识化”达到“治愈”的叙事,是可以自圆其说的。现当代治疗实践中,病人仅通过对其潜意识冲突的领悟而被治愈,显得有点过于理想。
造成理论与实践裂痕的因素,也许有很多。我个人觉得有一个因素也许是历史性的。
理论上,作为一个分析师,如果你给病人的解释,是病人自己都已经知道的,那么一般很难产生疗愈的效果。因为他既然已经知道(意识化),那说明被意识化的并不是他的症状“对应”的那些潜意识。也就是说,病人越是恍然大悟(所谓的“啊哈效果”越强烈),疗愈的效果就越强。意即,遮蔽越深,顿悟的效果越大。
现如今,精神分析创造的叙事,已经越来越为众人熟知。其中最为典型的,就像“原生家庭”叙事,无论你学没学过精神分析,似乎都能拿来对你当下的困扰作一番解释。这与弗洛伊德生活的时代已迥然有别,那时候,找这位奥地利医生来做治疗的贵族小姐们,还没多少人知道或者相信自己的神经症竟与俄狄浦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