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四则
一个小学同学的聚会上,听大家谈起一个不在场的女生,说她现在在 McDonald 工作。我记得一开始听到她的消息,就是在那里工作,没想到那么多年过去,她仍在那里。于是惊问:她竟一直在那里么?知情者略一犹豫,理解了我的想法,解释道:已经是某大区的经理了。
所以这却是我狭隘了,甫一听到在那种地方工作的人,便即联想到左手接,右手发,口里嘶喊着“辣腿儿堡两个好了没?”的样子。
说起这个女生,当初和我还是颇熟悉的,短发,像个假小子,性格也像。学习成绩,那是很糟糕的。毕业后便没有联系了,后来听说到了 McDonald,从基层做起,多年以后,现在真的是“出息”了。
大概很多人都会犯我这样的错误吧。一听到在 McDonald 工作,便觉得是前台小时工,竟想不起来人家是 500 强,而且有着为世界所称道的培训体系。在那里,目标本来就是不要员工永远在前台工作。1 与我们的“螺丝钉”传统正向“辉映”。
但比起这些,最令我惊讶的是,她居然可以坚持这么多年做一件事情。
同事讲了一个故事。是个她亲戚家的孩子,父母是所谓的个体工商户,当然是不能在“企查查”上找到的那种,就是街边的小摊贩。孩子“不争气”,没考上高中,家里又舍不得把孩子往技校职校里推,于是就在家躺着,孩子也抑郁了,是三甲确诊的那种抑郁。这样耗了一年,突然有一天,孩子起来,说,我想通了,我去帮你们看摊儿。
看起来,这不是一个从“没出息”到“有出息”的故事,至少不是传统上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励志故事。它基本上就是说,一个孩子接受了他本来不愿意接受的生活,也许等待他的还有诸多的磨难。然而,毕竟他不再抑郁。抑郁意味着向世界关闭,而不再抑郁意味着开启了某种可能。
更重要的是,这个不再抑郁的决断,是他自己做出的。自由,有两重含义。一重是不受限制,在推动社会变革的意义上,自由就是这一重含义,尤其是不受那些不该受的限制。然而,毕竟不可能有绝对不受限的自由。另一重含义就是事情是你自愿做的,是你发自内心想要去做的,是面对任何后果都不委屈的。在我们这里,前一种自由已经长期被污名化;后一重含义更是隐而不显。但这种基于自由意志的自由,反而是可以彻底被落实的。它意味着,你选择心甘情愿承担责任的时候,就同时选择了自由。
另一个同事讲了另一个故事。也是她亲戚家的孩子,从小“不爱学习”,无论父母如何努力,初二的时候,还是只能考 300 分,貌似注定只能去做“大工匠”了。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初三开始,孩子忽然间“变”得爱学习了,发奋图强之下,虽然时间有限,但也考上了中等水平的高中。上了高中,“势头”不减,从来成绩都是名列前茅,高考上了一个不错的 “985+211+ 双一流”,结果孩子却又觉得这学校还不满意,决定复读一年再考,一年后又如愿考上了一所顶流的 985。
这个世界上的变化,可以粗分为两类,一类是因果之变。比如桌球,母球用合适的角度力度撞击彩球,彩球便会落袋。另一类是成长之变。比如花开,长着长着就开了,固然有浇水施肥日照温湿度的影响,却不是花开之因,因为就算都满足,你也不能让一根铁钉开花。
父母期望通过施加一些外力、控制一些因素,就可以给孩子一个完美的人生,退而求其次,至少可以给他一个好工作。
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比起一根铁钉或是一个桌球,人更像是一枝花。
这个故事还是来源于小学同学的聚会,也是我儿时的同班同学,男生,淘气、贪玩,成绩是一塌糊涂。30 多年后,也得知了他的消息,在开出租车,当时在座的有一位某天正好做到了他的车上,久别重逢,聊了一路,最后,这位司机却言道:你能不能借我 100 块钱?乘客早就听闻他有些不好的习惯,但并未犹豫,当即给了,没指望还能拿回来。
也有始终不开的花。
长大成人
小时候我听过很多次,妈妈说,到什么时候你才能长大啊?调皮捣蛋闯了祸,妈妈说,到什么时候你才能懂事啊?
不知道现在的父母是否还会和孩子说同样的话,不过我和孩子却很少这样说了。亲戚朋友同事面对他们的孩子,似乎也只听到一种声音:到什么时候你才知道要好好学习?
我们似乎遗忘了一件事,学习成绩固然重要,长大成人却更为重要。
四个小故事,我其实只想说这一件事:决定孩子今后能否有出息的,是他能否长大成人。 成绩好是重要的 2,但成绩好依然需要长大成人,成为一个“懂事”的人;而学习成绩即使不够好,如果可以长大成人,依然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据报告,越是小地方出来的状元,来到清北,越容易陷入抑郁。因为这些孩子从小只做一件事,学习学习再学习。他们不是文盲,而是“社会盲”。相反,北京本地的学生,成绩当然没办法和小地方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学生相比,但他们从小获得的眼界、见识以及基于这些影响的愿景,带给他们更高的自尊和意义感,使得他们不容易陷入抑郁。
前天下雨,点了个外卖,饿了么提示说,恶劣天气影响,时间可能延迟。倒也无所,也不是很饿。结果,预计 60 分钟到的餐,40 分钟不到就到了。开门一看,小哥披着透明雨披,滴滴答答不停滴水,里面的工服却穿得整整齐齐,餐食也是包装完好,不撒不漏。坐到饭桌上,就收到了小哥的短信,大意是:您如果满意,请帮我点个五星,这样公司会给我 1 元补贴。这当然是举手之劳,而且又径自打赏了一下。
铁人三项、吉祥三保,这大概是如今普通劳动者的典型形象。其中也不乏大学生、乃至研究生。世情如此,唏嘘抱怨都是正当的,推动变革亦是正当的。然而对个人来讲,生活还是得继续。我相信,能够将一份送外卖的工作做到如此用心的小哥,如果有一天形势转佳,他也完全能胜任更高端的工作。
有的人一把年纪,仍然是不谙世事的孩子;有的人年逾古稀却依然有着少年人的勇气。
长大成人,意味着你投入世界、投入生活的态度发生了质变,惟其如此,你的人生才真的是你的,而不是别人的。
也惟其如此,身为父母的焦虑才可能真的放下。因为,这一释然的时刻注定与孩子拿起自己生活权力的一刻,同时到来。
最后,来看看 Gpt-5 的对“何谓长大成人”的回答,搞这个,它比我强。
GPT-5 的回答
Q: 你如何理解“长大成人”?
A: 我理解的“长大成人”,不是年纪到点、身高到线,而是你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方式变了。 更具体一点:
- 能为选择买单:敢自己做决定,也愿意承担后果,不把锅甩给命运或别人。
- 和情绪做队友:能察觉、命名、调节情绪,不把坏情绪当作理由去伤人。
- 既独立又联结:有边界,会说“不”;也会求助、会合作,不把“独立”变成“孤立”。
- 内化的价值观:知道什么对你重要,能在不受欢迎时仍选择对的事。
- 接受不完美:认可自己的局限,允许遗憾存在,但仍持续学习、行动迭代。
- 可靠:守时、守信、对他人有交代;承诺少一点、做到多一点。
- 能力与资源管理:基本的财务与时间观,先把“能过好生活”打牢,再谈理想的花。
- 面对不确定性:在信息不完整时也能启动,边走边修,及时复盘。
- 亲密与尊重:会爱也会被爱,尊重边界与同意,吵架不翻旧账、沟通不设陷阱。
- 代际视角:把父母当普通人去理解,也愿意在别人需要时成为“靠得住的人”。
同时,它不是:
- 不是从不哭、不求助;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该求助。
- 不是全面听话或全面叛逆;而是有判断,选择性的认同与拒绝。
- 不是“什么都能”,而是“知道自己能什么、不能什么、该找谁一起能”。
三个自检小问题(偶尔问问自己):
- 我最近一次承担错误,是怎么补救并学到什么的?
- 当情绪很大时,我有没有用不伤人的方式表达需求?
- 我的时间和钱,是否在为我认同的价值观服务?
如果要练习成长的小动作:
- 每周做一件让未来的自己感谢你的小事(运动、存一笔钱、给重要的人留时间)。
- 学会说三个版本的“不”:直接拒绝、延后拒绝、提出可行替代。
- 写下“我能控制/我不能控制”的两栏,精力只投在左栏。
长大成人不意味着“变得无趣”,而是拥有把生活过得更稳、更有方向的能力。 余生很长,成熟是护城河,也是你看世界更温柔、更有力量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