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才是他自己生活的专家。
为了和咨询师主导的咨询方式相区别,解构传统上咨询师作为咨询治疗专家权威的中心地位,这句话强调了 “谁才是专家”。
人本主义之后,很多咨询师,特别是后现代取向的咨询师,对这句话深信不疑,并提供了很多支持的理由。
然而,其中很多理由,给人的印象是:因为要与传统治疗划清界限,因为要解构、要去中心化,所以“刻奇”般地提供了这么一个有点惊人的说法。
我想说的是,不单单是走进咨询情境的来访者,任何一个人的“生活专家”都是他自己,也只能是他自己。
人的生活,是他体验的总和。这决定了没有人能够代替他体验他的体验,也没有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或者他的讲述彻底了解他的体验。他自己掌握了关于他生活的全部信息,其他任何一个人,哪怕是他的母亲,也无法全部掌握这些信息。更重要的是,信息仍无法等同于体验。体验是每个个体独有的。
也因此,并不是因为你相信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他才独特,他本来就是独特的,他无法不成为一个独特的人。
咨询带来的改变,并不是咨询师输出一种价值,要求(或者告诫、劝说、乃至哄骗)来访者接受并付诸生活实践。
咨询是在做这样一种事情:帮助他重新审视他的生活体验,从而使他明白对于自己,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最需要为之生活的事情。
咨询追求的境界是:让来访者自己把自己“说明白”。 只有掌握了全部生活信息,并拥有对这些信息的独特体验的自己,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所谓咨询师要慎提建议、助人自助的警告,显然与此有关。
生活体验本质上是一个人的私域。中国式家庭里,父母对子女过分地控制与干预,之所以为人诟病,也显然与此有关。
换做市场情境,企业的经营决策本质上也是源自一个市场主体对市场及其自身信息的“体验”,是一个经营主体的私域。所以,即使在大数据时代,国家亦不能代替企业对其自身的经管进行决策,因为即使大数据提供了全部信息,它也无法提供经营主体对这些信息的认知(“体验”)。
来访者才是他自己生活的专家,并不因为某种思潮、某种主义的理念方才如此,事实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