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文:一种倒错

剩翼
发布于 2023-12-17 / 7 阅读
0
0

xiaozuowen.jpg

这个就是蹭小作文事件热度的,如同一个公司就是为了盈利的。

某些人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在我看来,公司,只要是私营的、合法的,其实一直在履行社会责任,好好赚钱就是最大的社会责任,它可以自愿去履行其他责任,但即使它只是好好做买卖,你都不能说它没尽到社会责任。

发生在东方甄选的这件事,大概也可以说,属于不好好赚钱的例子。问题不在于这件事发生了,而是在于它竟然发生了!发生在 21 世纪的一个“现代”互联网公司里。

小编可以背刺摇钱树,CEO 为其站台,董事长反应迟钝,这一点都不象一个制度化经管的现代公司里发生的事情。它更像某个前现代大家族里发生的冲突。

家族里有一个有出息的孩子,赚了大钱,人见人夸,结果家长不满意,为什么呢?你赚的钱都是在大家的亲切关怀指导、大力支持帮助下取得的啊,我有权力指出这一点啊。于是闹大了,族长,通常是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出来主持公道——当然最后也未见得公道——不过没有关系,家族与公司的不同就在于,你很难脱离家族,大家还是要长久在一起生存,你还是需要依靠家族的各种资源,你受了委屈,有老爷爷安抚一下可能就是你能够期待的,要真是还了你公道,你就真是赚到了。

现代人已经很难理解家族、城邦的生存状况。这些以血缘族亲为纽带连接起来的,长期相对封闭和稳定持久的小共同体,与现代的陌生人社会的生存,有相当大的差异。最关键的差异源于:人少。一般一个家族几百人也不小了,古希腊一个城邦有时也是几百人、几千人的算是大城了。这些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很容易建立起依靠血缘、亲情、友情、人情维系的关系纽带。身在小共同体里的人,一般也不愿意脱离,毕竟到了其他家族、城邦,你就成了外人,一切重新开始,代价太大了。此外,长期的合作关系,也会让人产生不可离家的想象,这种想象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所谓“家文化”。比如苏格拉底,雅典人要判他死刑,他本可以离开,判决前和判决后,他都完全有能力离开,但他不走,他说,他不能享受城邦给予的利益,却不遵守城邦的法律。中国的周,日本的战国,欧洲的中世纪,这类例子并不少见。这种对于小共同体的“忠诚感”,生活在陌生人社会的我们,往往很难理解。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就是孔子对小共同体秩序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不仅有秩序等级,而且有双向责任。比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君臣父子,都要遵守分别属于他们的行为规范,也就是那个“礼”。孟子说得更清楚,但也更具“博弈”意味:“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章句》),简言之,你怎么对我,我便怎么对你,为什么呢?因为你就应该那样对我,我就应该那样对你,你既然不那样对我,我也没责任那样对你。孔子自己就已处于礼坏乐崩的时代,到孟子生活的时代,已离彻底崩溃不远了,从他们的表述中,就可以映照出这样的历史轨迹。但总的来说,这是当时一个不错的社会组织构想,也符合小共同体社会的现实。

但问题在于,那种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国的陌生人社会无论是否自秦开始,无论清末民初是否有复苏,现在的我们都毫无疑问生活在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在这里,绝大多数人你是不(真正)认识的,与你存在八千竿子也打不着的人际关系,在这这样的社会,一个人要是问:“我为什么要和你亲亲相爱?”“我为什么要对你负责?”,其实相当正常。所以现代化的治理要靠制度,无法靠情怀。这里当然不是说在一个家庭中,伴侣亲子之间也应该这么相处,只是说,儒家那种推己及人的理想,在小共同体社会尚可能开花结果,现如今则很难实现了。

即使是对一个家庭来说,如今你仍然有离家的权利(请注意,我始终没有说你就该脱离家庭),你的家庭不能用一根铁链把你拴住,即使他是你的家长。何况公司呢?公司是个现代商业组织,但并不是一个小共同体,不是城邦,也不是家族,尽管公司也常关注“忠诚度”,但说到底,在公司,你来去自由。所以就很难想象,一个靠明星赚钱的公司,竟然会容忍 CEO 指摘他们的摇钱树,甚至是唯一一个不可替代的摇钱树。现代公司其实就是谁能赚钱谁说了算,而不是谁名义上等级高谁说了算。谁不这么想,谁就赚不到钱。何以 CEO 就会认为他有权当众指摘董宇辉?这值得深思。

实际上,上面也说了,在孔孟的思想里,本来也不是谁地位高谁说了就算,只是这些本意随着特殊的历史的进程被淹没,到今天,造就了一种奇怪的文化意涵:在下面的人要求平等,其实是说我反对你比我高;在上面的人尊重等级,其实说你就该安分守己,因为我比你高。也许那位 CEO 就是这么以为的。

更为重要的是,关于小共同体秩序的种种想象,是否还适合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今时今日有些把文化抬得很高的人,似乎已经忘却了文化需要社会现实基础,反过来以为社会现实要以文化为基础。换言之,即使儒家的理念并未随着那些历史的流变而断裂,失去社会基础的那些构想,真的可以给我们一种良好的生活吗?

更何况,很多时候,人们对历史有一种怀旧的感觉,但真实的状况可能是:那些美好的旧时光,并非因为美好而令人怀念,而是因为你怀念它才觉得它美好。事实上,就算令孔子念念不忘的三代是否有那么美好呢?考古的历史学似乎并不支持这样的说法。也许,身为圣人,也难以避免因为对礼崩乐坏的现实痛心疾首,而有意无意间美化昔日时光的情结吧。但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孔子其实就是在假借三代美好之名,来表达他对建设一个美好社会的构想,只是你当然不能要求处于那个时代的孔子去构想一种建基于陌生人社会的现代文明。

所以,关键仍旧是:你知道现在在哪里,才可能知道你该去哪里,并为此迈开你的腿。历史并不决定什么,文化传统更不会,你无法根据历史或者传统去选择,恰好相反,是你和其他无数人的选择造就了历史与文化。


评论